官宣!十年后全面进入AI,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发布时间:2025-08-28 17:58:31 阅读次数:40 新闻作者: 文章来源:城市财经PLUS
2024年被视为AI应用落地的拐点,2025年行业把“智能体(Agent)”写进了主线。
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新阶段。
文件已经给出了强烈信号:
AI不再是科技公司的玩具,而是国家层面推动的生产力革命。就像十几年前人人都要用手机上网,未来几年,人人都要会用AI。
01
AI冲击就业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恐惧:AI会不会把我的饭碗抢走?
会不会让我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一夜之间归零?
其实,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麦肯锡的报告说,生成式AI每年能给全球经济带来2.6万亿到4.4万亿美元的新增价值,相当于每年多一个英国GDP。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预测,全球有一半的职业会在2030年到2060年之间被AI部分或完全替代,时间比他们几年前的预估提前了十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说,全球大约40%的岗位任务已经暴露在AI风险下,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能达到60%。
换句话说,你以为安全的岗位,AI也许已经盯上了。
那么,AI 最先取代谁?
过去我们觉得流水线上的工人最危险,但这一次,办公室里的白领才是第一波中招的人。
打合同、写报告、做表格的文员,呼叫中心的客服,初级的会计、审计、法务助理,这些重复性强、靠文字和数据吃饭的岗位,AI做起来又快又便宜。
很多公司已经在尝试用智能客服替换人工客服,一个AI可以同时接上百个电话,而人类客服只能一对一。
更扎心的是,高薪知识工作者也逃不掉。
律师写案情摘要、投行分析师做行业报告、程序员写基础代码、老师批改作业、医生写病历,这些过去被认为“高学历高门槛”的岗位,其实有大量标准化的子任务,AI完全能胜任。
微软的实验显示,用Copilot的程序员写代码速度比不用的快了55%;在呼叫中心场景里,AI助手让客服效率提升了14%,尤其是新人进步最大。
这意味着,公司完全可能用“一个新人+AI”来顶掉“一个资深老手”。
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要被替代?
也不是。
那些需要高度人际互动、情感支持和现场复杂环境的岗位,暂时还是安全的。
比如护理、养老、心理咨询、幼儿教育、水电维修、精细手工。这些工作难以被完全标准化,AI再聪明也很难替代人类的共情和手上功夫。
但注意,“暂时安全”不代表永远安全,AI的渗透往往是先从辅助开始,慢慢蚕食。
比如,医生不会被AI替代,但医生的诊断过程会被AI辅助;老师不会消失,但备课和出题会被AI自动化。
除了“谁会失业”,另一个问题是“谁会因此受益”。
AI本身也在创造新职业。
未来我们会看到AI训练师、智能体运营师、数据清洗工程师、AI安全红队专家、AI工作流设计师。
更现实的机会是传统岗位的“AI升级版”:
销售用AI自动跟进客户,老师用AI给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医生用AI做辅助诊断,设计师用AI生成多模态创作。
会用的人,效率提升几倍,不会用的人,原地踏步甚至被淘汰。
02
AI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问:AI 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简单的“抢饭碗”,而是把工作方式彻底重构。
以前一个人要花两小时写报告,现在15分钟就能生成初稿,再用半小时润色。
以前团队需要三周研发一个功能,现在AI辅助下两周就能上线。
AI真正改变的不是单个岗位,而是整个组织的运转方式。
企业会用“更少的人+更聪明的AI”,来完成同样甚至更多的工作。这就是所谓的“降本增效+岗位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也会被重新塑造。
第一,教育体系会被彻底冲击。
以前我们强调“会写会算”,现在这些基础能力AI都能做到。
未来教育更看重的是“能不能提好问题、能不能抽象问题、能不能把AI融入业务”。
这意味着,学位证书的含金量会下降,技能和实际能力变得更重要。
第二,劳动合同和法律规则会被重写。
如果AI是我的“数字助理”,它写的报告算不算我的劳动成果?
如果AI说错话,造成客户损失,责任该由谁承担?
企业、员工、AI三者之间的法律边界,未来会成为一个大难题。
第三,社会伦理会不断被挑战。
AI可以生成虚拟人,可以模拟声音,可以伪造视频,如果缺乏规范,信息真实性将被严重侵蚀。
比如,深度伪造技术可能被用来诈骗,AI生成的虚假新闻可能操纵舆论。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关于“AI伦理审查”的法律出台。
更复杂的是,AI 还会加剧社会分化。
想象一下,如果你熟练掌握AI,用它来提升效率,你就能在单位、市场上更快脱颖而出。
但如果你完全不用AI,你的竞争力可能迅速下降。
这就是“会用的人更强,不会用的人更弱”。
社会层面来看,AI可能缩小岗位内部的不平等。
比如同样是程序员,差的人被AI扶上来了,强的人更快了。
但它也可能扩大群体之间的不平等。
比如城市和农村、受过训练的人和没机会学习的人之间的差距更大。如何保证普通人有机会学习AI、使用AI,成为社会政策必须回答的问题。
03
普通人该怎么办
国务院文件明确,十年后,全面AI时代到来。
那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办?答案其实很简单:别怕AI,学会用AI。
第一步,把你的工作拆开,看看哪些部分能交给AI,哪些部分必须由你完成。
能交给AI的,早点交出去,节省时间。必须由你做的,就加倍深耕。
第二步,建立自己的AI工具箱,不要只停留在ChatGPT、DS,要能用它查资料、写报告、做图、做视频、分析数据、自动化流程。
把AI真正融到日常工作里。
第三步,投资那些不可替代的能力。
比如提问和抽象的能力,能把复杂问题翻译成AI能解决的形式。
比如沟通和建立信任的能力,人和人的关系是AI替代不了的;比如跨界的能力,把行业知识和AI技能结合起来,才是最稀缺的竞争力。
如果你正在考虑转型,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未来五年的路线。
程序员和数据岗,可以转成AI工作流工程师、小模型开发。
运营和销售,可以变成AI增长操盘手,把客户全流程自动化。
设计和内容创作者,可以变成多模态导演;法务和财务,可以做AI合规官。
制造业的人,可以做AI质检和预测;教育和医疗服务,可以变成人机协作服务设计师。
这些岗位听上去新,但本质都是老岗位加一层“AI 叠层”,谁先走一步,谁就能先吃红利。
04
AI对社会的影响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AI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结构。
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降,本来会导致生产力下滑,但AI恰好能补上这个缺口。
它能让一个人顶两个人的活,从而抵消劳动力减少带来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社会要面对新的挑战:
1、如果AI导致大规模岗位流失,该如何安置这些人?
2、如果AI垄断在少数大公司手里,社会财富差距会不会被拉大?
3、如果AI生成的内容充斥网络,人类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会不会被稀释?
这些问题都需要政策、法律和社会机制来应对。
所以,AI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法律、伦理的综合问题。
它既可能带来黄金时代,也可能带来失业潮、虚假信息泛滥、隐私泄露等风险。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主动应对。
对个人来说,最现实的就是别等着被淘汰,而是先让AI为你工作。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人机协作机制,把AI纳入流程而不是简单替代人。
对社会来说,最紧迫的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 AI 的边界与责任,让它在安全的轨道上跑下去。
结尾想说一句:
别再纠结“AI会不会取代人”,因为答案很清楚:AI不会取代人,但一定会取代不会用AI 的人。
未来几年,AI就像二十年前的互联网、十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
主动的人,把AI当外挂,效率翻倍;被动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飞。
最好的策略就是,今天就开始,找一件小事,交给AI去做,省下来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等你习惯了这种“人机协作”的节奏,你就会发现,AI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愿意迈出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