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青岛AI“天团”亮出硬核科技!赋能千行百业,产业规模达720亿元

发布时间:2025-08-04 19:34:53      阅读次数:59      新闻作者: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7月30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首场“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别开生面,发布现场设在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内,4家企业负责人现场讲创新实践、话发展机遇,零距离感受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脉动。

近年来,随着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知识检索、文本生成等方面的能力,与行业内领域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打造行业大模型成为行业热点。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海信网科)于今年4月推出面向城市交通行业的垂域大模型—“海信通途大模型”,深度赋能交通指挥调度、安全防控、拥堵治理等关键场景,目前已在青岛、武汉、镇江等多个城市开展应用,成效显著。

海信网科研发总裁周钊介绍:“大模型可以对12345、12389等交通民意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分类和打标签,分类准确率达到90%以上。同时,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我们通过车载行车记录仪视频,就能对9类105种道路安全隐患进行智能识别,排查准确率超80%,效率提升50%。”

面对复杂、动态变化的交通系统,海信网科在深耕用户场景、务实技术研发之外,聚合多方资源开展联合创新。“我们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了‘智慧交通大模型创新联合体’。”周钊说,同时积极与山东大学、北航青岛研究院、山东科技大学等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力争在大模型时代继续在智慧交通行业保持领先,助力青岛迈入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第一梯队!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加速迭代,与工业场景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的能力更强。

自2018年成立以来,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奇智)就立足 “AI+制造”产业,精挑细选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汽车装备、能源电力等八大细分领域,累计服务超过1200家企业客户。

“我们自主研发的‘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是国内首款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大模型。面向制造业众多应用领域,我们创新性推出ChatX系列生成式AI应用产品,满足了工业企业多场景、多维度的智能化转型需求。”

创新奇智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徐辉说,“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制造业做大做强,这是我们长期不变的目标。未来,我们将持续进行技术攻关,用AI革新工业软件,用AI驱动工业机器人,软硬协同,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在青岛,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超过大众想象,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坐地铁遇到安全应急事件能秒级响应,对需要特需服务的乘客,可实现在进站时精准识别……这些智慧场景正在青岛地铁变成现实。

青岛地铁集团在今年4月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在6号线部署,赋能设备维修、乘客服务、运营组织等业务领域,可大幅缩减作业流程、缩短故障处置时间,提升地铁运营效率。

“以供电设备跳闸为例,供电智能体可以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精准的快速定位,并主动列出作业风险点,自动生成处置建议和物料清单,人工操作流程由27步缩减至7步,处置效率提升70%。”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宏宇表示,从技术上说,青岛地铁大模型为行业带来了可复制、可推广的AI技术应用范式,打破不同城轨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加速行业技术迭代。

赵宏宇介绍,青岛地铁已联合17家地铁单位和18家产业单位组成共研体,研发智慧城轨垂域大模型及相关智能体,并可以向港口、电厂等其它场景进行扩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在青岛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具身智能机器人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华智能)主要从事人形机器人精密传动部件制造。团队坚持技术“正向研发、自主突破”,共计开发了百余款高性能产品,在国内首创谐波减速器柔轮表面改性技术和共轭啮合协调优化设计方法,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有效解决了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高端谐波减速器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约为3%,在山东省占有率80%。

作为链主企业,我们在技术研发上发挥引领作用,构建全球化研发体系,掌握了机器人动力学与运动控制、高精度力感知与力控制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带动全行业技术水平提升。国华智能副总经理刘锦玉介绍,“在应用牵引上,通过打造行业标杆案例,如与小米等车企合作,实现机器人行业的高端应用,打破国外机器人在在汽车、医疗、航天等领域的垄断,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为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示范,激发市场对机器人产品的需求。”

从生产制造到城市管理,从轨道交通到具身智能,青岛正以AI为笔,书写“人工智能+”的多元实践图景。

据悉,自2019年获批创建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来,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青岛基本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突破720亿元,青岛市人工智能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